新聞中心 > 新聞詳情
10月17日7點30分,“神舟十一號”載人飛船將發射升空,即將與“天宮二號”空間實驗室進行對接。
10月16日上午,在“神舟十一號”載人飛行任務航天員與記者見面會上,航天員景海鵬和陳冬帥氣亮相。進入太空后,他們將在軌駐留33天,這是迄今為止我國載人飛行時間最長的一次任務。
見面會上,景海鵬和陳冬兩名航天員身著的新款航天員秋冬常服頗為引人注目,深邃、簡雅,是人們對它的贊賞。
澎湃新聞獲悉,這款服裝正是出自上海東華大學的手筆。東華大學航天員服裝研發設計團隊,研發設計了包括航天員在軌工作生活的工作服、鍛煉服、休閑服、失重防護服、睡具等,還有常服、任務訓練服等地面任務服裝在內的數十個種類的服飾。
其實,中國解放軍、武警、公安、民航等,都有代表自己職業形象的服裝,且在不同季節、不同場合、不同角色有所變換,塑造著特色鮮明的群體形象。
提起航天員,人們的腦海中則首先浮現出包覆于厚重硬挺的宇航服中在浩瀚太空中緩慢移動的形象。回到地面,無論春夏秋冬,中國航天員們總是以一款灰藍連體長袖服裝出現在公眾面前。例行工作、任務訓練時,他們也同樣穿著這樣一套服裝。
那么,航天員服裝的設計,有著怎樣的設計和考量?答案是“時尚+科技”。
解密航天員“穿衣經”:分不同季節,還有“太空酷跑服”
中國航天員專用服裝是以功能性和工效性優先,兼具美觀性的多功能服裝。
據東華大學航天員服裝研發設計團隊介紹,在設計上,他們緊扣“飛天夢”和“中國夢”時代主題,無論是面輔料、色彩圖案,甚至服飾細部縫跡線都融入了中國特色時代元素,展現中國航天員作為太空筑夢人的美好形象。
特別是此次執行“神舟十一號”飛行任務的航天員穿著的秋冬常服。據該服裝的主持設計者東華大學周洪雷副教授介紹,服裝一方面突破以往單一用色模式,在天空色湖藍基礎上加入象征地球天際線和外太空色調元素,深淺明暗的變化搭配,讓服裝看起來更立體飽滿,更有層次感;另一方面,工藝上多以立體直線條為主,前肩隱喻航天飛行軌跡的“S”型弧線與前胸象征勝利的“V”型直線拼條呼應,呈現粗細曲直和諧之美。男款服裝展示中國航天員威武莊重,女款服裝展現中國女性颯爽英姿的同時也突出了東方女性的柔美氣質。
其實,部分服裝此前已有亮相。譬如夏季常服由執行“天宮一號”與“神舟十號”載人飛行任務的女航天員王亞平穿著首次亮相電視,視覺效果廣受好評。
除了服裝本身,航天員佩戴的一些服飾徽標,以及領帶、圍巾都在設計任務之列,并且所有的服飾用品的設計都要依據服裝的色彩和造型進行系統規劃。
譬如,航天員榮譽徽標的主線條猶如在湛藍的宇宙中航天器飛行的軌跡,給人以向上奮飛的動感,五角星的數量表明了佩戴者執行載人飛行任務的次數。
那么,進入太空后的中國航天員們,又將穿著怎樣的服裝?
事實上,除了發射和返回階段,航天員在天空實驗室都將根據工作任務的不同階段和場合換上不同類型的專用服裝,開展在軌工作、生活和運動。
值得一提的是,此次中國航天員在軌運動鍛煉服裝、非工作日休閑服裝,早在9月15日就已搭載于“天宮二號”進入太空,靜待神舟11號搭載的航天員前來取用。這些服裝同樣由東華大學設計開發,并在“太空180”大科學試驗中得以應用。
而為了保障航天員正常工作與生活健康,航天員的太空實驗室任務類服裝看似平常,實際上也大有講究的。
以此次東華大學航天員服裝研發設計團隊劉燦明副教授主持設計的運動鍛煉服裝為例。它由可拆卸組合式上衣與褲裝構成,用于航天員在“天宮二號”空間實驗室進行“太空跑臺運動、騎自行車運動”時穿著。
在設計運動服時,既要在服裝結構上滿足失重狀態下航天員肢體運動的動作變化和舒適度要求,又要兼顧狹小空間實驗室內的視覺感受。最終,該系列運動鍛煉服依據失重著裝感覺模擬艙中視覺心理學實驗分析結果,采用了不同純度藍色色塊匹配使用,動感的線條分割符合人體工學,衣擺、袖口、褲口寬松度都可以自由調節,衣袖、褲腿可自由拆卸組合,特殊針織面料具有良好的熱濕傳遞性、接觸舒適性、衛生清潔性能,讓運動鍛煉服既符合功能科技要求,又具有時尚外觀設計,成為了“太空酷跑服”。
為了測評驗證運動鍛煉服的熱濕生理舒適性、肢體運動時的工效性等指標,結合前期的中國男性人體出汗分布圖譜等服裝生理學基礎科研成果,團隊還給仿生出汗假人穿上了運動鍛煉服,進行各種模擬運動狀態下的生物物理學測評分析。除此之外,團隊結合“產學研”開發了具有航天員人體測量學特征的專用人臺,在專用服裝設計過程中替代航天員進行美觀合體度等方面的驗證評價,實現了航天員服裝的遠程定制研發。
創新團隊橫跨全產業鏈:全系列衣服要匹配,體現中國特色文化
“制作一件普通成衣往往需要經歷調研、企劃、造型設計、原輔料采集與結構設計、工藝開發與樣衣試制等十多個環節數十道工序,而在復雜的太空環境,航天員服裝對于功能和品質的要求會更高,專用服裝的研發設計幾乎要跨越整個紡織、服裝、產品設計、材料等多個學科和全產業鏈,”東華大學航天員服裝研發設計團隊負責人、服裝學院院長李俊教授認為,高校承擔這樣的復雜任務有著獨有的優勢,尤其是東華大學,依托紡織、服裝、藝術設計、材料等特色優勢學科,以及堅實的校企合作基礎,組建了一支集合自然科學與人文藝術、工程技術與創意設計領域的跨學科航天員服裝研發設計團隊。
全系列航天服及配飾的款式、顏色、圖案、質地等不僅彼此之間要相互匹配,還要與艙室環境相融,在體現中國特色文化元素和時代特征的同時,體現航天員群體的職業特點和精神風貌。各具功能的不同類型服裝,有的能夠幫助航天員在長時間太空飛行中起到對抗失重導致的肌肉萎縮,有的還能呵護航天員調節他們的情緒和心情,同時還要考慮艙內光線環境下進行攝影、攝像和圖像傳輸后的顯示效果,可謂是“一樣菜必須滿足百家胃”。
校企合作騰出專門生產線:
重量誤差不超過1克,需要工程技術學科加盟
航天員服裝因為其特殊性,小到紐扣大到面料都需要定制模具進行打樣,非常費時,但任務的緊迫性又不允許團隊按照常規工序進程推進。團隊倪軍、邊菲副教授為作訓大衣的毛領進行設計打樣,從選料、染色再到定皮定版,通常需要1個月周期的任務緊縮在5天之中實現。這時良好的校企合作關系就發揮了大作用,學校聯合企業不計投入,騰出生產線專門為航天員服裝項目徹夜開工。
不同于普通服裝,進入“天宮二號”空間實驗室用于保障航天員健康的運動鍛煉服裝對舒適工效等功能要求特別高,每件衣服重量誤差超過1克就為不合格,特殊部位的尺寸誤差超過2毫米就要返工,要滿足所有的這些技術指標要求,不僅僅是服裝藝術設計領域,更需要工程技術學科力量的加入。
“航天的東西可絲毫都不能馬虎”,李俊介紹說,因為航天任務對產品的高度可靠性要求,團隊花在測試和風險控制上的時間要遠遠多于正常任務的時間。團隊依托高校科研優勢,分別在美觀性、舒適性、防護性、工效性等工程化測試平臺中模擬各種場景和突發狀況,通過對航天員專用服裝進行上千次各類整體和局部測試,慎之又慎地力求精準完成每項工作,尤其是更加注重服飾細節對整體狀態的影響。
嚴格的質檢要求,讓教授們親自上陣踩起了縫紉機、站在了燙臺前,對每一根縫跡線都“絲絲入扣”、“克克計較”。團隊王云儀教授說,“看到神舟11號航天員出現在電視上的畫面就很激動,感覺航天員穿著我們親手設計和縫制的服裝特別神氣,能夠為他們度身設計、量身定制,感覺‘天宮二號’離我們特別近、特別親切。”
設模擬艙專門模擬失重感,連接上各種生理參數監測傳感器測試
航天員服裝在太空中呈現自由漂浮狀態,現有的地面狀態服裝實驗設備不能滿足航天員專用服裝項目研發需求,為此團隊專門設計建成“著裝失重感覺模擬艙”,可以在地面模擬測量航天員在失重操作狀態下服裝的表現及航天員生理響應、心理感受。那么如何盡可能仿真太空失重環境呢?減小摩擦力、消弭方向感,讓受試者能夠自由滑動模擬漂浮是關鍵的一步。
團隊李小輝副教授嘗試了石材、塑料等很多材質,通過多輪組合測試,最終篩選出表面性狀及可加工性均完全符合技術要求的鋼化玻璃來搭載頭低位萬向輪滑動小車。李小輝親自穿上專用服裝,連接上各種生理參數監測傳感器,躺在小車上自由運動旋轉,測試模擬失重條件下專用服裝的各項技術表現,“相當于把天上的任務先在地上進行演練,把問題發現、解決在地面。”李小輝說。
需要定制、采購工作服、勞保服相關產品及資料的用戶,可撥打公司服務熱線:028-6141 6833;我們期待您的來電及咨詢,您的滿意是我們服務的宗旨,我們將竭誠為您服務!